Skip to content
Heart icon (animated) heart icon (static)
Page logo
媒体报道

责任与安全是至高承诺
责任与安全是至高承诺

专访强生公司全球环境健康安全部副总裁Johan M.P. Geerinck先生

英国著名民谣歌手Katie Melua曾发行过一首流传度颇广的歌曲《Nine Million Bicycles》,歌词第一句就是"There are nine million bicycles in Beijing"("北京有九百万辆自行车")。"九百万辆"虽然只是一个猜想,却真实地反映了当年许多外籍人士初次来到自行车大国,看见满大街自行车后的感想。Johan M.P. Geerinck先生也不例外。二三十年前,他初次踏上中国土地,抵达的第一个城市就是北京。古都给他留下的第一印象正是"街上大多数人都骑着自行车"。岁月变迁,北京乃至中国各个城市的面貌早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变化速度之迅猛令Geerinck先生目不暇接,惊叹不已。厚重的历史感与蓬勃新生的力量交织,迸发出的火花深深吸引着他,他甚至产生了想要定居中国的念头。

expand

四个"负责":历久弥新的社会责任感

Geerinck先生现任强生公司全球环境健康安全部(EHS)副总裁。强生在全球60多个国家拥有125家工厂和265家运营公司,员工总数约为13万人,Geerinck先生的工作责重山岳。哪怕他在制药、医疗器械、消费品和化学领域有着将近30年的EHS工作经验,谈起安全,他的语气始终是慎重而真诚的,没有卖弄,也没有积年累月催生的敷衍或轻忽。在整个专访过程中,记者听他提及最多的词就是"责任"与"安全"。这让记者想起经过一楼大堂时,电梯转角处的醒目位置有两块亚克力铭牌,一块中文一块英文,印着强生公司百年经营始终不变的原则和理念——"我们的信条"。它真挚教诲每一位强生员工:"首先,要对所有使用我们的产品和接受我们服务的人负责;其次,要对世界各地和我们一起共事的男女同仁负责;再者,要对我们所生活和工作的社会,对整个世界负责;最后,要对全体股东负责。"

Geerinck先生向记者介绍,"我们的信条"由强生公司其中一位创始人的继任者Robert Wood Johnson将军于1943年亲自撰写。70多年来,它已被翻译成36种语言,随着强生事业版图的不断扩大,传播至世界各地。在Geerinck先生看来,Robert Wood Johnson是一位企业家,更是一位前瞻者。上世纪40年代,当绝大多数企业忙着扩大业务,无暇顾及其他,员工安全、环境保护、社会责任等议题尚未进入大众视野时,强生公司已经拥有了超越时代的责任意识,并将之浓缩成一页信条,代代相传。

今时今日,人类已经为盲目发展付出了惨痛的代价,环境污染引起的疾病层出不穷。作为一家医疗保健企业,强生深知承担社会责任、关爱社区、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公司深谙固步自封阻碍发展的道理,所以除了产品和技术方面的革新外,也十分重视企业在环境、健康、安全方面的持续改进,使其安全业绩连续十年成为全球医药行业企业翘楚。

基于"信条":全员共振的强生安全文化

在强生公司,"安全"始终拥有绝对的优先权。"安全"与"质量"也不冲突——对于员工来说,"安全"是第一位的;对于顾客来说,"质量"是第一位的。Geerinck先生说:"强生的产品之所以受到消费者欢迎,正是由于质量上的优势和值得信赖的安全性。"

与其他大型企业一样,强生公司也拥有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安全文化。在安全领域,完美是不存在的,哪怕是强生这样实力雄厚的老牌跨国企业,在为成绩感到骄傲的同时,也能清醒地认识到"安全之路,道阻且长",因此将持续改进视为企业安全文化的基石。在Geerinck先生看来,一家企业的安全文化受领导层驱动,文化产生的源头来自领导的安全意识和对员工的安全承诺。强生公司的优势在于,安全文化早就与"我们的信条"牢不可分地结合在一起。每一个遵行信条的强生员工,必然熟知公司奉行的安全理念和价值观,并与之产生共鸣。

为了更上一层楼,我们必须先了解当下所处的位置。对于生产现场的安全状况,基层员工最有发言权。因此,强生公司每两年进行一次大规模问卷调查,面向全体员工征集安全文化改进意见。所有的强生工厂和运营公司都要根据调查结果制定切实可行的行动计划,有效整改调查反映出的不足。Geerinck先生告诉记者:"推动安全文化建设的另一个有效措施是推行奖励机制,对发现问题的员工应该给予适当的奖励和表彰,这能大大激发全员寻找隐患的积极性和全员参与安全文化建设的热情。"

谁为安全负责?是EHS&S(环境、健康、安全及可持续发展)部门人员吗?不,在强生公司,EHS&S人员的任务是开发程序、制定标准、提供技术支持,真正对安全负责的是部门经理、区域主管、车间主任等负责生产管理的领导。在企业EHS&S人员的配置问题上,或许有人会认为,人数越多,就越能体现企业对安全的重视,想必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也做得越好。但Geerinck先生却认为,EHS&S人员如果太多,反而暴露了企业安全文化的薄弱:"当你需要这么多EHS&S人员来做安全工作时,说明普通员工并没有养成自发的安全意识,公司上下也没有形成安全氛围。假如每个员工都能将安全视为自己本职工作的一部分,又何需那么多EHS&S人员呢?"

2017年,强生(中国)有限公司被评为"上海市安全文化建设示范企业",这一年全上海仅有20家企业获此殊荣。对此,Geerinck先生为强生上海同仁由衷地感到高兴与自豪,他表示这是领导层、管理人员、EHS&S部门和全体员工共同努力的成果。

三十多年前,强生在华创立了第一家合资企业——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并自上世纪90年代起启动了在上海的战略投资,还将强生在中国的总部设在上海。目前,强生已经在上海闵行工业园区建成了消费品、制药、医疗器械三大业务部门的生产基地。在上海落地生根的这些强生企业,其安全工作早就顺理成章地融入了"上海特色"。符合甚至超越本地安全法律条令的要求,始终是强生公司的首要考量。Geerinck先生坦言,过去,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困难,因为强生公司内部本就有系统而严格的安全规章制度,但随着中国发展步伐越来越快,不仅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也在迅速地汰旧换新,制定的标准越来越严格,强生公司正在努力适应新形势、新要求,跟上中国前行的速度。Geerinck先生特别称赞中国政府强大的执行力和充沛的干劲,以及对于解决实际问题的注重。他表示:"在保护员工的安全健康这一点上,我们与中国政府的相关职能部门站在同一战线上,是合作双赢而非针锋相对。我们也非常希望中国政府在履行监管职责之余,能为企业提供进一步的指导和帮助。"

采访结束后,在强生公司工作人员的带领下,Geerinck先生与记者一同参观了占据公司大楼一整层楼面的健身中心。午休时间,跑步机、跳操房、力量器械区已有不少员工正挥汗如雨。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与健身房配套的还有哺乳室、全球健康服务办公室等;强生公司关爱员工的身心健康,实行弹性工作制,公司也鼓励员工在工作之余到健身房活络筋骨——保持身体健康、心情愉悦,才能更好地投入工作。

  • 文/袁佳珺 图/陶辰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