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Heart icon (animated) heart icon (static)
Page logo
公司动态

强生医疗联合公益组织开展房颤健康教育 推动我国心内科诊疗规范化发展
强生医疗联合公益组织开展房颤健康教育 推动我国心内科诊疗规范化发展

社会合力提升健康科学素养 助推中国房颤治疗登上新台阶

(2020年6月6日,北京)—— 适逢第八个“中国房颤日”,强生(上海)医疗器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强生医疗)携手北京白求恩公益基金会于今日启动以“消融阴霾,重获‘心’生”为主题的公益健康教育项目,旨在大力提升公众——尤其是房颤患者和高风险人群对于这一常见心血管疾病的认知水平,普及医疗创新成果在临床领域的应用及提升治疗规范化程度。该项目将通过联合主办大型房颤疾病教育主题论坛、开展全国心血管领域权威专家媒体系列对话、病患故事视频展映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搭建房颤防治宣传平台、促进医学行业共识和卫生政策对话,助推“健康中国2030”战略早日实现。

expand


应对公共健康重要挑战,房颤规范化诊疗迫在眉睫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一种以快速、无序的心房电活动为特征的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心脑血管疾病是中国居民死因构成的首位,而心律失常是心脏性猝死的主因之一。房颤发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升高,75-84岁患病率达12%1,目前中国约有超过1000万房颤患者2

随着老龄化进程加速,中国房颤病患数量或将快速增长,加之脑卒中、心力衰竭等并发症,将加大现有医疗资源压力,为公共健康和医疗资源带来众多挑战。若因贻误治疗而发生卒中,造成直接和间接的医疗费用则更为可观。根据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测算,房颤导致脑卒中的治疗成本每年高达49亿元3

与高发病率、高致命风险相对的是大众乃至专业人士对房颤的低认知度,从而造成疾病规范治疗率也较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内科中心主任、国家心血管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马长生教授在今天的项目启动论坛上表示:“我国房颤患者的知晓率远低于发达国家,有超过一半的患者从来没有听说过房颤,更不知其危害,这为房颤的诊治与管理带来极大的挑战。‘健康中国2030’规划提出对心血管疾病防治行动,尤其是脑卒中的全面防治和综合管理。我们应着力大幅提升公众疾病认知水平,不断加强早诊早治的观念,减轻疾病负担,让人民的健康水平再上一个台阶。”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向“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通过关口前移、早诊早治、及时干预实现对心血管疾病,尤其是脑卒中的全面防治和综合管理。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房颤质控副组长、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副主任、心律失常一病区主任姚焰教授在今天的论坛上表示对多数伴有症状的心律失常患者,射频消融术被作为房颤首选治疗方式:“得益于医疗技术创新,导管射频消融术逐渐成为房颤治疗的一线技术,通过这种治疗方法,阵发性房颤成功率可达90%4,进而降低脑卒中的发生率和死亡率。最新的研究表明,采用最新技术的持续性房颤消融成功率也可达到80%。与药物治疗相比,导管消融术是一种性价比高的治疗手段,长远看有利于减轻患者家庭经济负担。”

北京白求恩公益基金会执行秘书长樊燕荣表示:“我国心血管疾病的防控形势依旧严峻,提高公众房颤疾病正确认知迫在眉睫。我们期待与行业领导者一起形成合力,加强心血管疾病,尤其是房颤的防治教育,通过实现最大的社会影响力,为提升中国民众总体健康水平贡献力量。“


推动心电生理治疗水平,打造健康创新生态圈

强生医疗始终致力于提升中国房颤治疗的技术和规范化发展。在国家政策支持下,强生医疗不断将创新产品和手术解决方案加速引入中国。

expand

强生医疗心血管及专业解决方案事业部中国区总经理陈曦博士表示:“我们相信,创新将在推动医疗行业转型发展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强生医疗以创新为驱动,加速推动前沿科技成果转化,积极促进全球新技术在国内的推广,使医生和病患可以尽早从创新的医疗产品和服务中获益。”

作为打造创新生态系统的重要里程碑之一,强生公司于2019年底宣布建立“强生博鳌创新链”,依托 “国九条”政策,致力于在海南省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打造集医疗科研成果展示、技术推广、产品应用、学术交流、高精尖人才培训为一体的创新性综合平台,积极推动医疗健康领域的前沿科技和更多临床急需的创新医疗产品落地。在博鳌乐城医疗先行区,强生医疗已经将几款几乎与美国市场同步上市的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心电生理手术产品试行落地,让中国百姓不出国门就享受到和美国同步的医疗技术。

不仅如此,强生医疗还致力于为中国培养电生理专业人才,于2019年底启动了“心电生理高端技术五年专业培训计划”,旨在进一步完善中国心电生理医生专业教育体系,帮助提升该领域临床医生驾驭高精尖技术的能力。

“强生医疗将继续与社会各方开展合作,持续打造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探索心血管综合健康管理解决方案,以服务民众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减轻病患家庭和国家卫生系统的负担,为建设‘健康中国‘贡献力量”,陈曦博士补充道。

近年来,强生医疗同样加大了在公众健康教育方面的关注,尤其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强生医疗携手北京医学奖励基金会,与六位国内房颤临床权威专家,借助全国性健康媒体及十余家视频直播平台,开展了多场房颤相关的疾病科普。


关于强生公司

强生公司成立于1886年,是全球最具综合性、业务分布范围广的医疗健康企业之一,业务涉及制药、医疗器材及消费品三大领域。总部位于美国新泽西州新布仑兹维克市,在全球60个国家地区拥有260多家运营公司,全球员工约14万人,2019年全球营收达821亿美元。

强生坚信健康是活力人生、繁荣社区和不断进步的基础。正因如此,130多年来,公司始终致力于推进健康事业,让人们在每个年龄段和每个人生阶段都保持健康。今天,作为一家全球业务分布广泛、综合性的跨国医疗健康企业,强生致力于用广泛的影响力去促进人类健康、建设更美好社会。在努力提高医药可及性和可负担性,创造更健康的社区的同时,让世界各地的人们都能拥有健康身心,享受健康环境,肩负融合关爱、科学与智慧,为人类健康事业的发展带来意义深远的改变的使命。

1985年,作为改革开放以来首批进入中国市场的跨国企业,强生在华成立了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多年来,强生一直致力于提供高质量的创新产品来满足不断增长的医疗健康需求,为中国病患和消费者带来健康,建设健康中国。如今,强生全球包括医疗器材、制药及消费品的三大业务领域均已进入中国,并分别成为该业务领域的领军者。目前,强生在华设有10余家法律实体,分布于北京、上海、广州、苏州、西安等90多个城市,员工数约1.1万人。

强生中国区总部位于上海,在上海徐汇区、浦东新区、闵行区等拥有多家注册公司和生产工厂,是上海外资企业纳税百强。中国市场是强生全球发展最快的地区,2019年,强生全球执行委员会在北京宣布将中国定位为全球创新引擎。此外,强生也是支持上海市政府打造全球科创中心的领军企业。2014年,强生亚太创新中心在上海成立,作为强生在全球的四大创新中心之一,亚太创新中心立足亚洲,在开放式创新的模式下,结合强生在亚太和全球的资源、专业知识和区域优势,将突破性的医疗健康解决方案贡献给全球的患者和消费者。目前,强生亚太创新中心也在人工智能、数据科学、再生医药、基因治疗、微生物科学和机器人技术等众多领域挑战创造崭新解决方案。2019年6月,强生亚太首家、全球最大的创新孵化器——JLABS @ 上海在浦东新区张江高科技园区投入运营。该项目自2017开始筹备以来,得到上海市政府、浦东新区政府、张江集团等多方支持与协作,是上海打造 “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建设“全球领先生物医疗新研发高地”的重要项目之一。

关于强生医疗

强生医疗于1994年进入中国市场,是目前强生在华体量最大的业务版块,专注于外科、骨科,以及心脑血管介入治疗和专业解决方案三大领域。目前,强生医疗在中国有4000余名员工,总部位于上海,并在北京、广州、武汉、南京、济南、杭州、重庆、成都、西安、天津等城市设有办事处。

除致力于为中国病患提供优质的创新医疗产品和服务,将全球领先的医疗解决方案引入中国,加强本土研发和制造能力外,强生医疗也深耕中国专业医师培训的行业。本着“探索人类科技,心系人类健康”的宗旨,位于北京和上海的两个“强生医疗专业教育学院”以远程电视手术直播、电视模拟手术、人体模拟操作系统、远程手术转播、虚拟现实等设施为中国医护工作人员提供各类良好的专业培训,共同推动着中国医疗事业的进步,成为值得医护人员信赖的合作伙伴。

强生的“信条”明确阐述了公司的核心价值。在信条的指引下,强生医疗积极组织和参与各项社会公益事业,帮助提升中国医疗行业的能力、力所能及地解决贫困地区的医疗问题,支持唇腭裂患者免费修复等公益项目。公司内部还成立志愿者协会,鼓励员工践行公司信条,积极回报社会。

  • 1 马长生. 房颤的流行病学进展. 医学与哲学. (2016),31.561: 8-9,26.
    2 胡大一,孙艺红. 心房颤动的流行病学和治疗现状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06),5.01:5-7.
    3 张莲, 殷春悦, 胡善联. 我国心房纤颤的疾病负担 .中国卫生经济. (2013), 32.12: 5-7.
    4 Taghji, Philippe, et al. "Evaluation of a strategy aiming to enclose the pulmonary veins with contiguous and optimized radiofrequency lesions in 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 a pilot study." JACC: Clinical Electrophysiology 4.1 (2018): 99-108.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