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生庆祝CARTO三维电生理导航系统问世三十周年,以创新守护健康心跳
强生庆祝CARTO三维电生理导航系统问世三十周年,以创新守护健康心跳
(2025年7月7日,大连)在第23届心房颤动学术会议期间,强生医疗科技以“CARTO三十年,创新在一起”为主题,与众多行业专家共襄盛举,庆祝了CARTO三维电生理导航系统问世三十周年,并发布了同名主题预告纪录片,以本土术者的视角讲述了中国房颤治疗历经三十载探索所取得的卓越成就。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刻,不仅展现了强生医疗科技在电生理领域强大的创新实力和深厚的技术积淀,更勾勒出了公司作为一家跨国医疗科技企业,与中国术者同心协力,共同推动中国房颤诊疗技术发展的华彩历程。
“三十年风雨兼程,我们在中国电生理领域留下了坚实的足迹。这不仅是CARTO的三十年,更是中国房颤治疗技术跃迁的三十年,我们也十分有幸能够成为这一旅程的见证者和受益者。”强生医疗科技中国区心电生理事业部副总裁李淼表示:“如今,站在而立之年的新起点,我们将继续深耕中国市场,加速引进更多具有突破性的解决方案,为万千房颤患者带来更先进、更高质的治疗方案,让更多人重获健康心跳。”

CARTO三维电生理导航系统注册证编号:国械注进20173071327
三十年创新不止,赋能治疗技术迭代突破
自1995年CARTO 问世以来,以其为代表的心脏三维标测系统的应用,标志着心电生理正式进入三维时代。从室上性心动过速到各种复杂快速型心律失常的介入诊断和导管射频消融治疗,以三维解剖标测系统为主的标测技术不仅提高了临床对心律失常疾病的深入认识,提高了手术成功率,同时有助于降低并发症,显著减少X射线带来的损害。此外,心脏三维解剖影像可以规避心脏重要结构,降低手术风险;更重要的是,还可以将心电学与三维解剖信息结合,揭示心律失常机制和靶点,指导导管消融,提高消融疗效,缩短手术时间1。
在CARTO系统的赋能下,强生医疗科技也逐步推出了压力监测量化消融、高精密度标测、绿色电生理及脉冲射频多能量消融等技术方案及创新理念。每一次的突破,都为房颤的标准化、专业化诊疗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三十年携手并进,共绘房颤治疗新蓝图
CARTO三维电生理导航系统的发展历程,亦是一部与中国电生理术者深度协作、共生共长的行业发展史。从早期的技术探索,到如今的术式创新,三十年里,强生医疗科技与国内电生理术者并肩同行,助力推动消融技术向更高维度进发,共同书写下了中国房颤治疗领域的革新篇章。
为了助力培养更多电生理领域的专业人才,强生医疗科技还通过积极组织专业培训,旨在通过提供更高效、更全面的沉浸式医疗技术体验,加速术者成长曲线,助力他们更快地成为合格、优秀的电生理医生。
未来,强生医疗科技将秉持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持续以创新为引领,与各方伙伴一道深耕房颤诊疗领域,让更多患者享受到科技进步带来的福祉,为健康中国建设做出切实而积极的贡献。
——————————————-
关于强生医疗科技心脑血管解决方案
在强生,我们正在应对世界上最复杂、最普遍的健康挑战。通过为医生提供先进的标测导航系统、微创技术和消融解决方案,我们致力于解决未被满足的医疗需求,包括心力衰竭、冠状动脉疾病、脑卒中和房颤。我们不仅是心脏康复、冠脉循环和心律失常治疗领域的全球领导者,也在神经介入领域崭露头角,旨在解决心力衰竭和中风这两个全球主要死亡原因。想了解更多信息,请访问https://thenext.jnjmedtech.com了解更多信息。
关于前瞻性声明的注意事项
本新闻稿包含1995年美国《私人证券诉讼改革法》界定的前瞻性陈述,针对强生庆祝CARTO三维电生理导航系统进入中国三十周年。本新闻稿中的前瞻性陈述基于当前对未来事件的预期,请勿依赖其中的内容。如果基本假设证明不准确或出现已知或未知的风险或不确定性,则实际结果可能与强生公司的预期和预测产生重大差异。风险和不确定性包括但不限于:新产品研发过程中固有的挑战,包括临床成功、获得监管部门批准以及商业化的不确定性;生产制造困难或推迟;竞争,包括技术进步、竞争对手获得的新产品和专利;专利挑战;因产品召回或监管行动导致对产品安全的担忧;医疗产品和服务采购者消费和行为的变化;适用法律法规的变更,包括全球医疗改革;医疗健康成本控制趋势的不确定性。有关这些风险、不确定性和其他因素的进一步清单和描述请查看强生公司最新的10-K表财政年度报告,包括标题为“有关前瞻性陈述的说明”部分和“项目1A风险因素”,该公司最近提交的10-Q表季度报告以及该公司随后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提交的文件。这些文件的副本可在www.sec.gov, www.jnj.com 获取或向强生公司请求。强生公司不承担根据新信息或未来事件或发展更新或修订任何前瞻性陈述的任何责任。
注释:
李瑾,高东来,柴婵娟,等. CARTO引导下三维标测与传统二维X线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心律失常的比较[J]. 中国药物与临床,2017,17(12):1815-1817. DOI:10.11655/zgywylc2017.12.042.